城市綜述
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,環(huán)渤海腹地,北臨北京,東與天津交界,南接滄州,西和保定及雄安新區(qū)毗連,1989年4月,經國務院批準為省轄地級市,現轄6個縣(香河、大廠、永清、固安、文安、大城)、2個縣級市(三河、霸州)、2個市轄區(qū)(廣陽、安次)、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和廊坊臨空經濟區(qū)。幅員面積6429平方公里。2024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.8%,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.3%,規(guī)上工業(yè)增加值增長6.9%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.8%,進出口總值增長17.6%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.4%,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全省第一。
區(qū)位優(yōu)勢得天獨厚。廊坊背靠京津,面向雄安,地處北京、天津和雄安新區(qū)“黃金三角”核心腹地,是以北京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重要節(jié)點城市,素有“京津走廊明珠”之稱,全市境內鐵路、高速、國省干道縱橫交錯,路網密度達到發(fā)達國家水平。主城區(qū)距北京城區(qū)40公里、距天津城區(qū)60公里、距雄安新區(qū)80公里,距首都國際機場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70公里,距天津港100公里,緊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,是一小時車距內坐擁有三個國際機場、一個特大港口資源的城市。
歷史沿革源遠流長。4000年前,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。“安墟”在今天的廊坊廣陽區(qū)境內。現地域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為燕國封疆,秦時分屬漁陽郡、廣陽郡,漢唐時屬幽州、薊州,宋遼時屬河北東路、南京道,元時屬中書省,明時屬順天府,清時屬直隸。解放初期稱河北省天津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1969年行政中心由天津遷至廊坊,1974年改稱廊坊地區(qū),1989年撤地建市。
人文傳承積淀深厚。廊坊自古名人輩出,西晉文學家張華、唐代大詩人王之煥、被毛主席譽為“大事不糊涂”的北宋名相呂端、宋代文學家蘇洵、元代名相史天澤、明代農民起義領袖劉六劉七、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(chuàng)始人董海川、著名京韻大鼓“白派”創(chuàng)始人白云鵬等一大批歷史杰出人物都在廊坊大地上留下了印跡。清朝末年,義和團在此取得抗擊八國聯軍的“廊坊大捷”。廊坊地名源自五代時期,安次人呂琦(名相呂端之父)在后晉任兵部侍郎,在家鄉(xiāng)建一所大莊園,被當地人稱為侍郎房,后以此為村名。19世紀末,京山鐵路在此設站,站牌名為廊房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漸把廊房寫作廊坊。
自然資源蘊藏豐富。除北部三河境內有76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外,全域98%面積為平原,地勢平緩,平均海拔13米。土壤肥沃,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。地處海河流域,水系比較發(fā)達。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、天然氣、煤炭、地熱、石灰?guī)r、白云石、硬鐵礬土等礦產資源,具有較高開采價值。
(發(fā)布時間:2025年1月22日)